素手瓷光:关于耿雪的《海公子》

所属类别: 油画雕塑 | 作者:新浪收藏 | 来源: 新浪收藏 |  2016-03-23 16:20:45 
0

 耿雪的《海公子》在2014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研展∕延展”上一经展出即获得广泛的好评,之后,夏彦国在798的“零艺术中心”策划了耿雪的“海公子”个展,体现了耿雪近几年的一个总体创作面貌。从这个展览的整体上来看,目前代表耿雪最佳创作状态的作品是《海公子》,针对这件作品,本文的解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海公子》的形式语言,二是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从实际的作品来看,《海公子》的显著特点是追求形式语言的精致化和复杂化,耿雪曾在访谈中说,这种精致“不是表面的一种精细的精致,而是一种思维上的精致,就是说要把东西想得特别的透彻,寻求一种特别对的方式去呈现。”[1]《海公子》的创作资源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属于小说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小说体属于通俗文化,与戏曲、杂说一并被经典或古典文化所不齿,直到清代编写《四库全书》,也还排斥小说体入编。中国古代小说又分为志人与志怪两类,志怪类小说尤其是另类中的非主流,用今天的话说,《聊斋志异》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海公子》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叙事性和唯美的追求,在审美趣味上也是通俗文化的审美观,然而作品初看之下是唯美的,但其唯美外衣掩盖之下的实质是对色情、性、暴力、伤害、残缺、死亡的迷恋,短短13分零8秒的视频播放,从始至终充斥着上述元素。《海公子》的表现手法则是绘画、瓷器、雕塑、民间玩偶以及多媒体的跨界使用。在这里,我想说明的关键之处在于,《海公子》的形式语言有双重意义:其一,它的形式语言已经不再是传统雕塑的语言,而可以算作是一种“雕塑绘画”语言。传统雕塑的基本语言关注的是实体与空间的关系,虽然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改变了古典雕塑的传统面貌,但这种转变只是一种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变过程,可以视为古典主义的视觉关系的抽象化,然而实体与空间的基本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之后的波普艺术使现代主义艺术一直奉行的精英化原则陷入危机,并且改变了西方二战后雕塑的进程和面貌,从表现形态上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雕塑与观念艺术的结合。在观念艺术中与传统雕塑最为接近的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进而到博伊于斯的“社会雕塑”,大众传媒在这些艺术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传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物体与空间关系这一基本的雕塑构成原则,《海公子》中的形式语言是和这种发展一脉相承的,并且做出了自己的改变。

  《海公子》的形式语言追求的是瓷质物体上由光线的明暗、角度的变化而引起的视觉变化,进而与观众不同的心理变化相对照,而不是传统雕塑的实体与空间的关系,这也是耿雪在访谈中所强调的“瓷视觉”。在《海公子》中,多媒体的使用加入了时间的因素,不但使静止的物体开始活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其所引起的视觉变化也成为连续活动的整体,从而形成一种视觉思维与观众的心理感受相符,声音的加入强化的不仅仅是心理感受,套用耿雪的“瓷视觉”,可以延伸为“瓷听觉”,多媒体中“瓷听觉”的加入同样是“瓷视觉”的变体,强化的是作者对瓷这一特殊媒材的敏感,她通过反复播放敲打瓷器来提醒观众关注这一媒材的独特品质,并且代替观众完成在实际的观看展品中被明文禁止的行为。概而言之,耿雪将绘画、雕塑以及多媒体动画短片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作品,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将“瓷视觉”或效果逐步清晰和放大的过程,尽管这可能是作者的无心为之。正如印象派绘画表现的是物体之上乃至空气中的光色变化,进而将一切事物都纳入了绘画的范畴之中,《海公子》的这种语言如果推广开来就可以将一切自然和非自然对象纳入雕塑的范畴,因为非自然的对象或者说是主观心理的对象可以更自由的发挥人造光线的作用,因此,《海公子》中的语言可以被视为一种“雕塑绘画”语言,这种语言的表现力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得到大大的增强。然而有一点需要注意,多媒体的使用虽然加入了时间的因素,但却是在一个二维空间内虚构了一个流动的立体空间,正是这一点改变了传统雕塑中物体与空间的真实关系。  其二,这种对艺术语言纯化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后现代艺术的反叛。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来看,现代艺术秉承艺术自律的宗旨,追求艺术语言的表现力,而后现代艺术却对艺术自律的观点持怀疑的态度,更加注重作品的实际内容和艺术家观念的表达,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艺术语言的重要性,从而让人对艺术的边界一再产生迷惑。当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线已经模糊不清时,对艺术语言的回归恰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重塑艺术的边界,当然这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精英化的努力。

  在《海公子》中可以看到,伴随艺术家精英化追求的是通俗文化的资源、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以及当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这种矛盾体与后现代艺术的某些特征即有相似之处又不尽相同。首先,《海公子》是具象的,但并不逼真,更不存在对现成图像的挪用,它的图像全部来源于实际创作的雕塑品,是以手工创造和烧制瓷器的不可控因素为基础的;其次,《海公子》是叙事性的但不是现实主义的,因此这件作品直接反映的也不是现实社会生活,而是成为耿雪本人艺术观的一种具象显现形式;另外,《海公子》并没有运用现成品的概念,而是属于完全手工创作的传统类型。从资源类型上看,《海公子》汲取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通俗文化,而不是兴起于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从其本质精神上看,《海公子》的内核是一种向精英文化的努力,而不是对景观时代和消费社会作出的回应,从外在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这种方式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是艺术的显现”的精英化策略相反,而是一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艺术的隐藏”的方式,即《海公子》中的叙述性、文学性的情节,具象、唯美的表现形式掩盖了作品对艺术语言的追求,这一点反而与波普艺术有其相似之处。因此,从形式语言的层面上看,《海公子》的内核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追求,而表现形式却是后现代艺术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对以观念为中心的后现代艺术形成了一种反叛。

  任何形式语言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媒材和作品内容的特殊性而存在的,而且这些形式语言和作品内容都包含了一定的意识形态。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海公子》实际雕塑作品中瓷质的柔软、洁白、光滑、易碎、经由高温之后的冷静,作品的具体内容,以及笼罩在整个作品之上的一种温婉气质和氛围是与女性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作者主观上有没有在作品中表现女性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可以从实际的作品中看到并被解读的。尤其是将微小体量的作品,经由多媒体而放大的一种大体量从而给观众一种震撼和强迫认同的效果,不能不说是女性艺术的一种巧妙的策略。因为实际的作品体量较小,观众在观看具体作品时大多时候是一种俯视视角,在这种视角下,观众是局外人,作品的世界处于观众目光的凝视之下,而在多媒体的大屏幕前,观众成为客体,是一种仰视的角度,从而在心理上对观众形成一种威压,再加上狭小的空间,观众有进入作品世界的感觉。实际上,如果运用更先进的立体成像技术,整个场景不是在莹屏上发生,而是在三维立体的空间中呈现,人可以“真实”地进入到作品中,感受到温度、湿度乃至有触感,就更好,或者是退而求其次,将《海公子》制作成立体微电影,这将是对空间的又一个突破。  从女性艺术的层面上来看,在耿雪的本科毕业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以及随后的《上河图》中的女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却依然属于传统女性艺术中对男权社会进行抗争的题材,而在《海公子》中这种基于性别对抗的女性意识几乎看不到了,却是另外一种并非基于两性对抗的女性自身感受和视觉经验的表达。《海公子》虽然没有特别突出女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所包含的女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隐晦的,然而却与新世纪以来女性艺术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女性艺术逐渐从宏观方面的性别冲突转向女性微观方面的特有经验和视觉感受的表达,并且从艺术语言上也逐渐脱离了男性话语体系而不断发展出女性独有的表达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被视为女性艺术在中国趋于成熟的一种标志。  从作品的核心语言——瓷的运用上分析,可以说耿雪尝试了对瓷艺术的双向反叛。首先,她通过夸大瓷造型的意写性、随意性、残缺性来区别于瓷工艺匠人性的精工细作,又通过采用文人趣味的青花瓷来表明自己的文化精英主义立场。继而,她又通过强化瓷造型的柔软性来突出瓷的性别意识特征从而消解瓷经典文化中的男权意识。其实,就《聊斋志异》中的“海公子”原文来看,可以说传达的是男权意识:张生登岛之初即身怀毒药,以免遇到狐精,没成想最后却用到了蛇精身上,既得美色,虽遇险,却最终安然返回。这种叙事方式背后的意识形态可以解读为男性既想纵欲,又要对自己的行为有冠冕堂皇的解释,那只能将女性丑化成狐精和美女蛇之类了事,既明知危险,又心存侥幸心理。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海公子》这件作品却无视这种男权意识,而是以女性艺术家特有的感受将这个故事重新叙述了一遍,情节还是一模一样,只是变换了女性视角,结果就大相径庭。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海公子》所包含的巨大手工劳动量,这不仅是指制作动画短片所拍摄的成千上万张照片,更是指从泥坯到烧制瓷器过程中无数次的重复劳作,这种巨大的手工劳动量很容易让人们想起施惠和林天苗的作品。在重观念轻制作的当代艺术中,巨大的手工劳动量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手段的层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因此,从形式语言的探索和所包含的女性意识来看,《海公子》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2014年6月16日  

于中央美院美术馆  

郭红梅  中央美院副教授, 中央美院艺术史博士。  

教育经历:2004-200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美术史,导师:余丁先生。2007-2008年任职于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2009-2012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艺术与批评,导师:易英先生。2012-今,毕业留校,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   

策展情况:2015年11月,参与策划《态:王少军艺术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9月,参与策划(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社长殷双喜教授共同策划)《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 第二站劳动人民文化宫。   

4-8月,参与策划(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社长殷双喜教授共同策划)《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并编辑两个版本同名画册。首展:上海中华艺术宫,全国7所美术馆巡展。)此展迄今已获得两项大奖:2015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奖,2016年获得文化部“重点美术馆优秀展览”奖。   

2014年 12月,参与策划(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王共同策划)《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并编辑同名画册及《董希文文集》,中央美院美术馆。同时组织策划三场、70人参加的大型专题研讨会。   

11月,独立策划《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冯法祀的“开山途”》并编辑同名画册及《冯法祀文集》,中央美院美术馆。此展2015年获得文化部“收藏与捐赠”奖。   

9月,独立策划“物语:零艺术中心第二届青年女雕塑家展”2015年4月6日开幕,零艺术中心。并编辑同名画册,组织策划同名研讨会。 6月,策划《面孔后的故事》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2013年,1月,策划(与王璜生共同策划)展览《青春万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展》并编辑出版同名画册,中国美术馆。   

4月,策划展览《她的?——零艺术中心首届青年女雕塑家展》并编辑出版同名画册,零艺术中心。组织策划同名研讨会。   

2011年 11月,策划展览《十指禅机》并编辑出版同名画册,中国美术馆。组织策划同名研讨会。  

出版专著情况:2015---2016年,拟出版《走出边缘——20世纪中国女性绘画史》,与陶咏白先生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年,出版译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上海世纪文景出版社   

2013年,出版专著《二十世纪早期视觉文化研究:以魏玛时期的德国为例》,光明日报出版社  

发表文章情况:2015年《“态:王少军艺术展”记》发表于《美术研究》2016年第1期。《大彩至纯——记罗尔纯油画作品》发表于《美术研究》2015年第6期 《“绘画的复兴”?主体的回归——艺术史发展脉络中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发表于《画廊》2015年6月总第166期《”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研讨会综述》发表于《美术研究》2015年第4期 《转益多师:从董希文早年求学经历谈起》发表于《画界》2015年1月第1期《物语:zero第二届当代女性雕塑展》发表于《雕塑》2015年第2期 《“绘画的复兴”?主体的回归——艺术史发展脉络中的德国新表现主义 》发表于《画廊》2015年6月刊《从个性表达到集体叙事——浅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发表于《画界》2015年5月第2期《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研讨会综述》发表于《美术研究》2015年第4期2014年,《另眼看世界——记李铭燃作品》《素手瓷光——关于耿雪的“海公子”》《流光溢彩话云生 ——谈刘云生的水彩肖像画》《黑暗中的光——陈欣与他的精神殿堂》2012年,《渗:一种文化姿态——从王璜生的装置作品谈起》《模糊的清晰:一种微观叙事——从何汶玦新作“日常影像”谈起》《愉悦之下的真实——读晨晓的油画》《关于没骨与白描的再思考——读汪伊虹的写意花鸟画》《黑夜中的焦虑 ——读戴增钧的画》2011年,《视线的转换:读何汶玦的作品》《诗意地栖息在美中——读柴岗近作有感《花间词·规训与抵抗——关于张树真花卉系列的思考》《艺术与市场的博弈——自“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谈起》《素描回望——从“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展览谈起》《客家围屋的纪念碑性——以关西新围为例》 2010年,《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新媒体艺术:“仿像之镜”——兼论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中心》《目光的转向——从劳拉·马尔维到诺曼·布列逊》《生活在别处——黄晞的摄影作品》  获奖情况:2016年,1月,参与策划的《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荣获2015年度文化部“国家重点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奖。2015年,10月,参与策划的《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荣获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奖。2015年,9月,独立策划的《登山途:冯法祀百年诞辰纪念展》荣获文化部2015年度捐赠与收藏奖。2010年,11月,《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一文获“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批评奖”优秀奖。  撰写国家课题情况:2014年1月-12月,与贾方舟先生合作撰写国家当代艺术中心科研项目《他者的声音:中国女性艺术30年(1979-2010)》,已截稿,16万字,待发表。  

应邀参加重要讲座情况:2015年4月30日星期日下午2:00—5:30应邀在上海中华艺术宫0米层多功能厅做“《开国大典》的空间叙事”专题讲座。5月18日星期一下午2:00—5:30应邀参加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102主办“历史与未来—绘画的复兴:从德国新表现主义看绘画的历史与当代影响”研讨会并担任评议员。做《“绘画的复兴”?主体的回归——艺术史发展脉络中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讲座。7月3日星期五晚上6:30-9:30应邀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报告厅做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展览空间设计:以“董希文百年诞辰大展”为例”专题讲座。7月25-27日应邀在湖北神农架林区木鱼镇香溪源酒店由中国艺术批评基金、萧淑芳艺术基金会、钻石艺术博物馆主办“批评·理论·前沿:神农论坛(三):中国女性艺术三十年”论坛,提交1万余字的论文《两生花—论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与中国女性艺术的不同生发机制》并做专题发言。8月23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应邀在河北博物馆1楼学术报告厅做“德国新表现主义与中国当代艺术”专题讲座。10月28星期三晚上6:00—9:00应邀在南京艺术学院6楼报告厅做“展览的台前与幕后: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大展为例”专题讲座。10月30日星期五晚上6:00—9:00应邀在鲁迅美术学院综合楼学术报告厅做“德国新表现主义与中国当代艺术”专题讲座。11月23日星期一晚上6:00—8:30应邀在中央美院5号楼A-110做《两生花—论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与中国女性艺术的不同生发机制》专题讲座。12月17日星期四上午9:00—11:30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14号楼3-A306做“展览策划与美术史梳理:以“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大展为例”专题讲座。  

耿雪  1983年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  

199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04-2007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获学士学位。  

2012-2014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徐冰先生。或硕士学位。  

2013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设计学院交换研究生  

个展:  2014年5月 海公子——耿雪个展,ZERO零艺术中心,北京 

 2010年9月 耿雪作品展,H.T 画廊, 北京。  2009年10月 耿雪作品展《彼岸》,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英国  2008年9月 《上河图》耿雪个人作品展,视空间,北京  部分群展:  

2014年3月 《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3年11月 1895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南通,江苏  2013年7月 《I A Call-Girls-Attack》,卡尔斯鲁厄艺术设计学院夏季展,德国  2013年6月 《心有灵犀》,诚品画廊,台北,台湾  2013年1月 濑户国际陶瓷与玻璃艺术邀请艺术家展,濑户市立美术馆,日本  2012年8月 《CAFAM 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2年6月 《无差别》当代艺术展,荔空间,草场地艺术区,北京  2012年6月 《雕塑中国》中央美院雕塑创作回顾展,北京  2011年12月 《孵化器》,荔空间画廊,草场地艺术区,北京  

2010年6月 《跨时代》雕塑展,奥美零空间,北京  

2010年1月 《收集的世界》阿博里斯特威斯艺术中心陶瓷画廊,阿博里斯特威斯,英国  

艺术家驻场:  2012年11月-12月 日本濑户市立美术馆,濑户陶瓷与玻璃国际交流项目(当年共邀请两名,从约50 名国际范围内参评艺术家中评选出。濑户陶瓷与玻璃国际交流项目12 年历史中首次邀请中国陶艺家。)  2009 年7月-10月 英国威尔士卡地夫Fireworks 工作室(当年共邀请一名,从约40 名国际范围内参评艺术家中评选出,首次邀请中国陶艺家。)  

2007年2月-5月 韩国光州毅斋美术馆(当年共邀请14 名,含中国艺术家两名,从约50名亚洲范围内参评艺术家中评选出。)  获奖:  

2013 年11 月 江苏南通1895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 银奖  2008 年4 月 ANA 亚洲艺术家旅行奖金 新加坡  2007 年7 月 中央美术学院2007 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学院一等奖  

2007 年2 月 2006-2007 中央美术学院年度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  

2006 年2 月 2005-2006 中央美术学院年度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  

作品公共机构收藏:  2012 日本濑户市立美术馆  2009 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  2007 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

责任编辑:孙岩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美女艺术家用手指创作油画
南红玛瑙柿子红的收藏价值
新前脸/新动力 实拍2016款雷克萨斯GS
蛇皮纹短靴才是过度季首选!
一定不能错过的超级大腕!
九分牛仔裤原来这么百搭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